“贴秋膘”其实不应该吃肉,而应该吃阿胶!
立秋“贴秋膘”是我国的民俗,每年到这个时候,超市的肘子、红烧肉之类的“横菜”都会热销,
那么,对于已经热量摄入过多、体重大多超标的现在人还适合“贴秋膘”吗?
“贴秋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秋膘”指的是人体之阴
立秋“贴秋膘”的 “膘”就是吃肥一点的猪肉,目的是囤积脂肪,准备寒冷季节的到来。
从西医角度讲,脂肪可以直接提供身体机能所需的能量,
从中医理论上讲,“贴秋膘”这种饮食形式无非是强调身体之阴的重要性。
因为无论是脂肪还是蛋白质,这些构成我们身体的基础物质在中医里都属于“阴”,
从这个意义上说,“贴秋膘”在今天的正确含义应该是补阴,从立秋之后开始补阴是中医的养生准则。

中医说的“阴”就是我们身体的“固定资产”,其中包括血肉,也包括“贴秋膘”的“膘”。
总之,身体的细胞、组织、器官都属于中医说的阴,它们是构成我们身体最基础的部分,
身体的各种功能就是从这些“固定资产”中发出的,
人体的正常功能只有在细胞、组织、器官完好、没有受损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
这一点大家容易体会,一个很瘦弱的人肯定是怕冷的,不耐风寒的,
过去的中国人冬天要穿很厚的棉袄,就是因为脂肪绝对不足,不能提供身体御寒的能量。
打个比喻,我们每个活着的人其实都是一个燃烧的蜡烛,蜡烛火苗旺盛,人就有活力,不怕冷,
但蜡烛的火苗是靠什么烧起来的呢?就是下面的蜡。
火苗相当于中医说的阳,蜡就是阴,阴如果不足了,火苗就不可能旺盛,
一个瘦弱的、脂肪少的人阳气也会受影响,就是出于振奋阳气、保护阳气的目的。
中医强调补阴,也将这个理论贯穿在生活中,这就是立秋之后的“贴秋膘”。
中医讲究“奉阴者寿”如果问中医阴和阳哪个更重要,这几乎是个伪命题,
因为阴阳是互根的,缺一不可,中医无论是看病还是养生,都讲究阴阳平衡。
但是,在这个总纲之下,中医却提出了“奉阴者寿”的概念,
意思是,只有保护人体之阴才能长寿。为什么唯独提出阴了呢?
就是因为在一个层面上,阴是阳的基础,火苗想燃烧必须有蜡当燃料,
这个蜡的体量越大,燃烧的时间才会越长,火苗才可能旺盛,
因此,中医重视阴,其实就是重视人体的“地基”。

人生病或者衰老后,最先受影响的,就是中医说的“气”,
这个人会变得没力气,这就是“阳气虚”,疾病迁延日久,才会累及到阴,出现“阴虚”,
这时才累及到“固定资产”,人会变瘦,包括身高,人衰老或者生病后也会变矮,这些都是阴虚的结果。
以糖尿病为例,初期是血糖高,人容易疲劳,病情持续发展就可能影响到肾功能,
到了肾衰甚至尿毒症阶段,人就变得很瘦,这就是伤阴了,
这个时候治疗起来要比最初的只是疲劳要困难得多。
也就是说“阴虚”比“阳虚”或“气虚”伤身的程度要深,治疗难度也大,
而补阳、补气也就比补阴的收效要快。
一来是因为阴虚的损伤是更大的损伤,弥补这样大的损伤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二来,补阴的药物也比补气的药物难以消化吸收,后者是立秋“贴秋膘”的理论基础,
换到更加学术一点说就是中医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要选择立秋之后人的消化功能最好的季节来补阴也是这个道理,
只不过现在人已经无须也不应该再以脂肪的形式补阴了,
“贴秋膘”的习俗不过是对立秋之后要加强补阴的提示。
立秋之后“贴秋膘”,除了因为这个时候人的气血已经收到内里,消化吸收功能比夏天强,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夏天是耗散的季节,因为天气热,气血外散过多,
所以,夏天之后人会比冬天之后要虚弱,
每年的秋天进补,不仅是为了来年打基础,也是为了弥补过去一个夏天的消耗,
只不过这个进补不只是肘子、红烧肉之类的“横菜”,而要是适合自己的补阴食物。
补阴的药物很多,但根据性质和力度不同其实是分梯队的,
最轻浅的补阴药主要是入肺经的,弥补的是肺阴。
肺阴的损伤有体质的因素,也有气候的因素,秋天的干燥就是外因。
因此,第一梯队的补阴药也是应季药,
特别是秋风起来之后,开始干咳、嗓子干的人们,芦根、百合、麦冬、沙参
这些药物多是可以补阴的药,
同样水准的中成药则是“养阴清肺丸”。
第二梯队补阴药物补阴作用比第一梯队要强,它们多是入肝肾经的,比如枸杞、生地、熟地、山萸肉等。
中医的肾不是得肾炎的肾,而是指身体的根基,
因此,无论是肾虚还是入肾经的药物都是涉及到生命的更深层次,
入肾经的补阴药也比入肺经的补阴药补阴的力量要强,解决的是更加严重的阴虚——肾阴虚。
补肾阴尤其适合立秋之后,因为补肾阴的药质地厚重滋腻,不容易消化吸收。
立秋才是这类药物进补的开始,中成药中的“六味地黄丸”系列都是补肾阴的。
第三梯队补阴药就是动物性药物了,如阿胶、龟板,它们也是秋冬膏方的关键。
“血肉用情之品”对人体的补益是最直接的,因为与植物性药物相比它们和人的物种更接近,
如果一定要在立秋“贴秋膘”的话,阿胶才是最好的“秋膘”,
从立秋始每天用5克阿胶来补阴,就是对人体之阴最好的供奉。